41日,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被人发现死在宿舍楼外的地面上。这起看似普通的死亡事件,却因涉事的泸县官方舆情处置接连失当,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逐渐演变为一起群体聚集、警力封路、谣言四起的舆情大事。虽然泸州市政府和四川省公安厅等上层机关相继介入,以组织新闻发布会、通报调查情况、发布视频辟谣等方式缓冲舆论,但已错过最佳处置时机,最终导致应对效果未如预期。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这起“小事变大、大事变炸”的经典案例,盘点官方应对的七大失误之处,总结规律、提出建议,以期对各地政法机关有所借鉴和警示。

 

【舆情事件】

 

1. 男生陈尸楼外遭疑 官方两次通报未解惑

 

  41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太伏中学初二男生赵某被人发现在宿舍楼外死亡,该事件随后在当地各大论坛和微信朋友圈中流传开来。当日,泸县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泸县发布”发出简单公告称,“16时左右,泸县太伏中学一学生(赵某,男,14岁,初二学生)在住宿楼外死亡。当地多部门已赶赴事发现场调查处置该事件”。

  此事经网络迅速扩散,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有网络消息称,死者赵某并非单纯坠楼而死,而是被五个孩子收保护费,殴打致死后扔下楼的,而其中一个孩子父亲还是镇长(还有传言说是校长和派出所所长)。同时,一段关于死者尸体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尸体有明显的外伤,口中有污血流出。更多关于此事的视频和图片被快速传播,“孩子浑身钢管印”、“校霸凌辱同学”等说法被越传越广,很多网民表示“一句意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42日傍晚,“泸县发布”再次通报称,经勘验检验和调查走访,赵某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现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具体死亡原因需依法按程序待家属同意后尸体检验确认。

 

2. 多个版本谣言盛传 官方强调“非他杀”

 

  42日以后,微博等自媒体中开始出现该中学被家长等群体围住的图片,从现场网民发回的图片和视频来看,在此案发生后,当地政府出动了大量的防暴警察,布置在学校门口。这些最新动态进一步激化了舆论情绪,也出现了更加抵触官方的声音,不少网民认为此事可能有更深背景。与此同时,网络中出现了诸如“政府私自拉走尸体要进行火化被家属拦下”、“特警镇压封锁该镇”、“村民签字领50元封口费”等诸多传言。而一些网络内容后被删除,更加促使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网络中疯传。

  43日,“泸县发布”与泸县公安局官微“@平安泸县”分别发布了《泸县公安局关于严厉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违法行为的通告》,其中称“个别网民不经查证,肆意通过网络编造发布不实信息,造谣生事,煽动群众聚集滋事,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之后,“泸县发布”和“@平安泸县”再度发布通告,强调“目前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其损伤符合高坠伤特征”。不过,对于官方的这两次通报,网民评论中充满了不信任的声音。

  与此同时,部分网民也自发加入了辟谣队伍,如“@法医秦明”、“@打奥特曼de小怪兽”、“@辟谣与真相”等知名博主,对“尸体背部大片紫淤应是尸斑而非殴打所致”、“网传死者被打视频实为2015年其他区域事件”等予以澄清。多个微博的辟谣信息被“@平安泸县”一一转发。

 

3. 媒体报道屡屡发问 辟谣视频引发关注

 

  44日,舆情在自媒体持续发酵,但是相关新闻报道较少,仅有中国新闻网和中国青年网进行了报道,并以“真相死因仍是个谜”进行追问。相关报道还称,死者家属同意尸检并启动尸检程序。《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批评称,“这起引起全国关注的命案中,谣言又跑赢了真相”。

  45日晚,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大媒体开始对泸县事件发问。新华社刊文《三问四川泸县校园死亡事件》,追问孩子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究竟有没有霸凌现象?当地到底在紧张什么?文章还称,当地严密防范让记者感觉到无形压力,记者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泸县官方面对记者的提问,居然称“依法有理由不予回应”。《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权威声音如何才能掷地有声》,质问“为什么这一原本可能并不复杂的突发事件,会逐渐发酵升温、引发舆情,最终演变成公共事件?”

  45日晚间,泸州警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泸州网警巡查执法”公布了多个关于“泸县太伏事件”的视频谣言,并指出几段主要的视频多为张冠李戴,这条迟到的辟谣微信阅读量很快超过了10+,并被50余个微信公号转发。

 

4. 高层介入调查 舆情余波未平

 

  4520时许,泸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泸州发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通报,表示省市县公安刑侦部门正全力开展调查工作。公安机关将依法尽快启动尸检工作。该通报一改之前“非他杀”的通报口吻,引发了舆论关注。

  47日,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相关情况,详细解释了案发前后情况,公布尸检结果等,并下结论称“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当日15时许,四川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四川公安”发布警方通报,内容近万字,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警方调查情况,包括现场勘验、尸检情况、调查走访等,同时还回应舆论关注疑点,如“是否存在校园欺凌”、“为何排除他杀”等,并对网上有关谣言再做澄清。该微博被转发点评近20万次,不少网民为如此详细的通报点赞,也有人呼吁要严惩造谣者,还有不少网民表示官方应反思为何会造成当前情形。

  7日晚间,《人民日报》与新华社联合刊文《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调查》,报道调查结果与官方通报情况一致,调查显示死者系留守儿童,父母离异,长期缺少应有关爱,情绪低落无法得到呵护。随后,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央广网等多家媒体对此予以报道,转载量达1400余篇。凤凰网等视频网站也发布了3分钟视频揭露泸县太伏中学事件的全部谣言。不少网民开始对此事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探讨。但是,还有部分网民仍持怀疑态度,通过对网传现场图片与警方通报图片做对比等方式,质疑此事可能还有隐情。

  多家重点媒体刊发评论,对泸县的舆情应对多有批评之意。《人民日报》评论称,要瓦解流言蜚语,使事态趋于好转,必须要有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重塑自身形象,提升公信力。《北京青年报》评论称,重大突发事件考验官员治理能力。《西藏日报》明确指出“应对不当,造成泸县如今的被动”。

  之后,舆情趋于平稳。截至41912时,相关新闻报道达2773篇,相关微博多达46.1万条,新浪微博话题“#泸州太伏中学事件#”阅读量超5亿次,相关微信文章达3141篇。

 

【媒体观察】

 

舆情不是敌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舆情不是敌情,而是有待重视的民情。在法治时代和信息时代,这样的敏感事件更加考验地方政府和干部的责任感与应变力。一方面,必须依照当事亲属意愿,严格依据法律,严格遵守程序,严谨调查分析,处置方案和过程在法律上不能有瑕疵;另一方面,还必须按照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公开不属于侦查秘密或当事人隐私的信息,以安人心、以稳社会。在信息时代,捂瞒和打压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切实做到坦荡公开,才能让传言止于“知”者。

(来源:《法制日报》)

 

权威声音如何才能掷地有声

 

  泸县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旁观者做出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为时尚早。透过一系列类似的事件我们当前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在化解舆情危机中,管理部门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极怠惰、后大动干戈的被动境地。掌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公断才能服众,权威声音才能掷地有声。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