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9年3月24日下午,在武汉大学教五教学楼旁,安保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青年男子发生肢体冲突,引发舆论高度关注。25日上午,武汉大学就此回应称:两游客中一人未办理预约赏樱手续,发生冲突前曾对女性安保人员进行言语挑衅。相关舆情量在3月25日达到顶峰。

一、事件回顾

二、传播分析

2.1 舆情趋势

此次事件舆情趋势大体呈正态分布,事件发生当天信息量较少(部分在校学生发布的爆料性源头信息已被删除),事件发生次日,伴随武汉市公安局珞珈山派出所、当事人以及武汉大学新闻中心的回应内容相继发布,相关舆情量到达顶峰。值得注意的是,@头条新闻@搜狐新闻@凤凰网@新京报等媒体官方账号发表“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安保人员殴打”相关短讯,引网民的关注点聚焦于其中一被打男子“穿和服”的特征,网民纷纷为该男子“鸣不平”,质疑校方处理不当;直至25日晚间,@武汉大学发布官方回应,称两名涉事游客实因“一人未预约”“强行闯门”“辱骂安保人员”等行为才引发冲突,由此舆论场风向发生转变,部分舆论质疑媒体“带节奏”,有意引导公众关注冲突原因是被打男子穿“和服”,但同时,也有媒体指出武汉大学官方回应未提及被打男子穿“和服”情节,有避重就轻之嫌。

2.2 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知,有关“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殴打”的信息中,传播量排前三的平台依次为微博新闻客户端论坛。据公开信息显示,微博平台为此次舆情事件发酵的起源地,也是相关信息的主要聚集区,平台内个别在校学生的发言成为引发舆论关注的最初源头,而后@澎湃新闻@头条新闻@新京报等媒体博主的积极发文与@祝佳音@连鹏@王志安@科罗廖夫等粉丝数超百万级的名人大V参与讨论,成为引爆舆论的重要因素。

此外,对比近期发生的其他热点事件,此事件的论坛传播量排名有明显提升。通过分析平台内信息可以发现,“男子穿疑似和服进武大赏樱被拒,和安保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太可怕了!穿和服进武大赏樱花被安保人员打,还有一堆人说打得好的”两篇“百度贴吧”的帖子热度较高,回复帖均达千篇以上,网民主要就“爱国问题”“男子穿的是否是和服”“男子被打真正原因”等进行持续争论。(注:其他平台包括视频、数字报、问答等)

三、媒体报道分析

39%的媒体报道传播冲突原因为有人未预约且辱骂安保人员。针对武汉大学于3月25日晚间发布的官方回应内容,“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网”等主流媒体均进行源发报道,央级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及门户网站“新浪网”“网易网”的转载报道也加速了校方声音的传播与扩散。

20%的媒体报道传播冲突原因为被打男子穿“和服”。在冲突事件爆发初期,“新京报网”“上游新闻网”等媒体所发报道引用当地民警及校园工作人员回应内容,直指冲突原因或为被打男子穿“和服”,一度引发大量媒体热转,如《男子疑因穿和服进武大被打 保卫部:樱花季禁着和服入校》《青年男子被指穿“和服”进武汉大学赏樱花和安保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等。

18%的媒体报道呼吁厘清爱国边界,提出对待此事不必上纲上线,应该让无关因素“脱敏”,如“光明日报客户端”发文《穿“和服”赏樱被打,避免民族情绪“擦枪走火”》称,时下,民众的爱国情绪高涨,但一些人的表达方式还不够科学,心态还不够成熟。穿和服赏樱花,与爱国与否实在没有必然关联。真正的爱国,绝非打砸日系车辆、抵制购买日货、殴打穿和服者那般肤浅、激进。相反,它应该内在坚强笃定,外在理性、务实、包容,有一种成熟的大国心态。

10%的媒体报道关注和服与汉服的区别,如“中国新闻网”发布《武大赏樱男子因服饰被打 和服、汉服有何区别?》称,汉服袖子一般较长且宽大,可覆盖整个手掌,铺开后呈梯形;和服袖子较短,长度到手肘手背不等,但基本都露出手掌,铺开后呈矩形。此外,有文献资料显示,所谓传入日本的“吴服”,并非指服饰款式的传入,而是相关手艺及技术。

8%的媒体报道强调勿忘国耻,如“东方网”发文《穿和服赏樱被拒 不该由武大来背锅》,文称,当大多数人抱着赏樱的单纯心态去武大时,也有一些人面对盛开的樱花温习历史,看到耻辱,穿和服的人就会引起这部分人心理不适。与其苛责武大,不如反思更多,不忘国耻和爱国一点都没有错。

5%的其他媒体报道则主要认为武汉大学官方回应含糊其辞、关注高校“景点化”问题、呼吁各方理性看待此次事件等。

四、网民话题分析

在相关网民言论中,传播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安保人员殴打的言论居多,占27%。3月25日,@凤凰网@全球新闻热门资讯@新浪视频等发表博文称,武汉大学安保人员与两名赏樱花的男子发生肢体冲突。据视频显示,穿着类似和服服装的男子和另一男子被4名安保人员按在地上,大声重复喊着:“凭什么打人?”“我穿的是唐装。”等,引起网民关注及转发。

23%的网民言论探讨冲突原因,网民主要针对两方面原因展开讨论。部分网民认为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其中一名游客未办理预约手续,强行进入教学区,且不听安保人员劝离而产生冲突。另一部分网民认为曝光视频中出现“唐装”“和服”等字眼,同时两名游客中有一人身着类似和服的服装,且安保人员称不能穿和服进入,所以此事的直接原因是和服问题。网民认为,不论是唐装还是和服,对于武汉大学这种高等学府来说,禁止他国文化都是一种不包容、不接纳的态度,作为名校这是大大的败笔且对公众形象是一种损害。另外,网民认为武汉大学在2002年出台的禁止穿和服赏樱文件规定不合理,对于某些网民把问题上升到爱国情怀、家国仇恨方面的想法过于上纲上线,并反问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究竟应该仇恨?还是警惕战争?还是抵制如今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奥?

17%的网民言论聚焦武汉大学回应赏樱冲突。武汉大学官方微博@武汉大学发布回应总结为:两名游客与校园安保人员发生冲突是其中一人未办理预约手续,并且在女安保员的劝离中言语挑衅,随后男性安保员加入劝离并发生肢体冲突,二人被强行制服。回应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网民探讨。网民指出:视频里安保人员的确指责的是穿和服,武汉市珞珈山派出所回应新闻采访时也称冲突起因系其中一游客穿着类似和服的服装入校赏樱,校方回应明显就是在洗地及顾左右而言他。另外,武大的做法着实令人心寒,用日本赠送的国花吸引人气、打学校知名度,又靠排斥一件衣服增加国民好感度。此外,有部分网民爆料称,有一些穿着和服且有礼貌的小姑娘也被拦下了。

13%的网民言论认为此事为网络喷子及无良媒体带节奏。在@武汉大学回应帖下,部分网民评论称,到现在,我只看到了某些只为了蹭热度的无良媒体,毫无原则、毫无底线。同时还指出,《新京报》的报道有带节奏、标题党、利用民族情绪制造舆论热点等嫌疑,更有营销号乱带节奏,导致事件离真实情况越来越远。此外,部分网民认为现在的媒体乱象丛生,希望出台相关规定明令禁止。

11%的网民言论探讨安保人员做法。有网民指出,无论事件的本质原因是和服问题还是预约问题,安保人员的打人行为都是不应该的。即使游客有过激行为,但身为安保人员,打人及以暴制暴都是下下策,作为高等学府的武大,安保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有网民指出安保人员这种“民族沙文主义”“无脑仇日”,肯定是另有其因,希望深入调查。

9%的网民言论关注“武大樱花的来历”“希望武大樱花节不对外开放”“唐装与和服的区别”“武大每年筹办樱花展的费用问题”等。

五、社会情绪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全网有关“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殴打”的网民言论中,负面言论占74.6%,主要是质疑武大回应顾左右而言他、猜测无良媒体带节奏、指责武大安保人员动手打人的行为、指责武大禁止穿和服进入赏樱的规定不合理等。中立言论占9.9%,主要是探讨武大樱花的来历、谈论和服与唐装的区别、传播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殴打等。正面言论占15.5%,主要是支持武大禁止穿和服赏樱的规定、抵制把武大问题上升到民族情绪层面、呼吁文明赏花等。

六、武大樱花“劫”盘点

七、总结

每年春分时节,武大珞珈山樱花盛开,既有梅之幽香,又有桃之艳丽,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然而,游客“摇树折花”“踩树拍照”“穿和服照相被骂”、商贩“出售劣质道具”等“樱花问题”不断成为武汉大学的“樱花劫”。近日,一则“男子穿‘和服’进武大赏樱遭殴打”的消息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大量媒体和网民围绕“有无预约”“和服还是唐装”“着和服进武大赏樱是否应被禁止”“武大回应赏樱冲突”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极端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精日”等议题。

1.遇事需理性思考,切忌被舆论“带节奏”

个体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必然身处于某一种舆论场内,当下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或许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曾经被一些舆论“带节奏”,继而发表一些主观性极强的言论。在此次事件中,部分网站或自媒体公众号为了曝光率和关注度,在宣传时,刻意将“安保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冲突扣上“极端民族情绪”的帽子,对视频进行剪辑以及强行带节奏,从而赚取流量,至于冲突的本质原因是否是“和服”似乎已经无足轻重。上述做法,导致了部分网民的极端仇日情绪被煽动,从而发表一些非理性言论,失去了客观性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需倡导理性回归。首先,少看标题、内容过于情绪化的文章,其次,对只会发非黑即白信息的媒体、账号,需谨慎。再而,“吃瓜”需冷静,保持思考的自主性与逻辑的严谨性,不被动的全盘接受。最后,避免“首因效应”“过度联想”等。

2.身着和服并不足以判定“精日身份”

两名游客的遭遇,舆论最初认为冲突缘于“男子穿和服赏花”,从而上纲上线到“精日”以及“狭隘民族主义”范畴,引发大量争议,部分自媒体文章甚至将这一行为等同于“在‘哭墙’身着纳粹军服”。事实上,有关武汉大学樱花节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这与武汉大学樱花种植历史有着莫大的关联。为避免因历史因素产生冲突,武汉大学从2002年起,就出台了相关文件,穿和服不能入校园赏樱花。但围绕着“樱花节”,从2005年一些青年人在樱花大道上向观光者散发“勿忘国耻”传单事件到2006年“国耻之争”再到2009年“穿和服被轰赶”和当下的“穿和服被打事件”,均彰显着“极端爱国主义”的受众之广。然而,对此,我们还需进一步讨论,虽然和服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穿着和服”能否被简单地被贴上“精日分子”的身份标签?

如果我们参考近年来的“精日事件”,如2017年四行仓库日军照事件、2018年紫金山日军军服拍照事件以及“洁洁良”事件等。可以发现,“和服”不等同于“军服”,同时,该男子亦未发表相关精日言论,故即便该男子身着和服去观赏樱花,似乎也不能判定其“精日身份”。穿和服赏樱花,与爱国与否实在没有必然关联。这一事件亦警示我们需厘清爱国主义边界,防止被道德绑架。同时,亦真心希冀,樱花节少一些互撕和内耗,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3.校园景点化有利有弊,需注重权衡

武汉大学樱花“名片”、华中农业大学桃花和油菜花“名片”、华中师范大学桂花“名片”,此外,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其丰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学校园的开放,甚至被“景点化”,一方面展示了其包容开放的心态、肯定了校园环境建设、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从而提升了竞争软实力。但同时,亦加大了校园管理难度和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譬如,武汉大学的巨额“樱花账单”,每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正常秩序以及垃圾清理。面对这一治理难题,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对于大学而言,加强校园管理与引导不失为一种手法,比如可以通过增加志愿者、设置指示牌进行引导服务等,此外,亦可采取收取门票、预约等措施限制分流。对游客而言,加强文明意识、提升自我修养,在欣赏美景之余亦可充分感受大学丰富的人文精神。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