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香港传媒与舆情概况

一、香港经济概况

近年,香港经济逐步走出2009年金融危机触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阴霾,开始逐复。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较之以前明显放缓。2014年,香港GDP增长率为5.3%,比2011年低3.6%。

图 1  香港GDP增长率    (单位:百万美元)

                                             

5c4e74d607479.png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从人均收入来看,增长速度也有所下滑,2012年增长速度只有2.8%,之后有所恢复,2014年为5.4%。

 

图 2  2010-2014年香港居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5c4e74fbb3492.png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香港物价则持续高涨,特别是房价水平,远远超出一般民众的接受水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恶化。从而使民众对社会的不满程度日益提升。反内地情绪日益高涨的背景与经济形势的恶化密切相关。

 

二、香港政治概况

由于香港行政长官不是政党人士或当选后必须退党,这使香港至今没有执政党。因此,香港没有执政与在野党之分,而是建制派与反对派之分。实际上早在回归前香港政党内部已经形成亲英派与亲中派两大阵营,香港民主派党派在回归前属于亲英或亲港英政府派,尤其是支持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而亲中派在回归前便与中国内地关系密切,并反对港英政府。殖民政府代议制改革的过程,尤其是1991年立法局的直选,催生出一批政党,同时激发了社会各界政治力量组织政党的热情。如今香港政党可粗略地分为“亲建制派”与“泛民主派”两大类。建制派(Pro-Establishment Camp)是香港的一个政治派系,包括民建联、自由党、新民党、经民联、工联会、劳联等。目前立法会的第一大党民建联是由回归前的另一个爱国爱港政团—港进联“合并”组成。

成立于1992年的港进联,是一个以爱国工商、专业人士为主,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港事顾问及预委会成员组成的政党。其基本理念是维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提倡用温和、务实、协调方式处理香港的社会政治问题。2012年选举获得立法会13议席。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简称经民联)成立于2012年10月,同样作为香港建制派政党。经民联现已成为继民建联后立法会内的第二大党。经民联以“工商带动经济,专业改善民生”为口号,关注中产阶层及企业,祈望担任工商专业界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建制派可区分为传统亲中派与中间派,其中的中间派即自由党等工商专业界政党,这些政党政团回归前基本属于亲英派,接近回归才逐渐转态,回归后属于支持特区政府,这一派别总是亲政府派(过去亲港英,现在亲特区政府),总是属于政府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简称泛民,或者反对派。一直以来他们均以“争取民主”为主要口号,主张香港尽快实现民主。而称他们为(政府)反对派则是他们通常反对特区政府,尤其是2005年为反对而反对地否决政改方案。其成员包括民主党、公民党(前身为四十五条关注组)、人民力量、社会民主连线等政党组成的联盟,因政党理念相近故称为泛民主派。民主派分成多种主要路线:包括现今温和民主派(即主流民主派,民主党)、激进民主派(包括无政府主义者、托洛斯基主义者、社会运动青年等左翼思想来冲击现有建制,如社会民主联线),又有像人民力量将激进民主派则称呼自己为进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场的分别,在政治光谱扩阔底下的变化,透过妥协、谈判、抗争、对抗等不同路线分裂而成支持推行民主及双普选制度。

三、香港媒体概况

和内地相比,香港传统媒体的成熟度和影响力要高出很多。以报纸为例,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拥有20多份日报,发行量达200多万份,上班族几乎人手一份。此外,香港居民喜欢喝早茶,有边喝早茶边读报的习惯。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报纸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

香港电台数量不多,但影响力并不小。一些老年人喜欢边逛街边听广播。而且香港店铺租金贵,很多面积小的店铺,电视机根本摆不下,只能听收音机,听收音机还可以边听边干别的事情。

对年轻人来说,网络是第一媒体。从调查结果来看,逾6成的青少年通过手机上网,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香港主流媒体(以报业为例)的政治“情节”一直存在,只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而有强弱之分。根据传统政治倾向分类,亦可将香港报纸分成左、中、右三大派别。

进入90年代后,一些政治倾向性较强的左派和右派报纸陆续退出市场,如台湾国民党背景的《香港时报》于1993年停刊。此时商业报纸成为了香港媒体的主流。同属东方日报集团的《东方日报》、《太阳报》与《苹果日报》几乎垄断了香港报业75%的市场份额。香港报业经过激烈竞争,数量大幅度减少。中文报纸从1978年的128家,减少至2004年的21家。其中14份综合报纸,四份财经类的报纸,读者群与报纸本身的市场定位也相互适应。

其中严肃类的综合性报纸主要有《明报》、《星岛日报》《南华早报》,经济类报纸包括了《香港经济日报》、《信报》,而《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依然作为左派精英报纸存在,此外主要由《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等则瓜分了普通市民报纸市场销售份额。值得关注的是,如《头条日报》、《Am730》等免费亦对香港报业带来冲击,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分化,报业纷纷寻求雄厚商业资本以夺取激烈竞争的市场,这些因素使得报业的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大公报》连同《文汇报》、《香港商报》、《晶报》等都被视作香港左派报纸。相较之下,如《苹果日报》则带有明显的“右派”倾向,鼓吹西方民主、三权分立政治,时常攻击香港“左派”报刊。此外,网络新媒体“右派”倾向也较为明显。如独立媒体网、辅仁媒体网,其创办者本身就是民主党派成员,网站内容也多以社会运动、中港矛盾居多,再如高登论坛等传统BBS社交群落也多以年轻人为主,政治立场偏右。

传统中立媒体如《明报》,在政治氛围两极化的当下香港社会亦出现“右倾”的趋势。随着近年来香港社会运动频发,有关政治、社会、民生等时事新闻再次成为社会主流议题。不同报纸针对不同运动时间设置不同专栏,汇集各方热点话题,更是随着“占领中环”的运动呈现出两极化趋势。

亲建制派与泛民主派在原有各自舆论阵地针锋相对,原本相对中立的《明报》亦体现出泛民主派特色。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于2014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以电话访问了917名市民,邀请他们为香港传媒整体及各新闻机构评分(1-10分)。市民评出最具公信力的电子传媒及报章首10位如下:1.南华早报 2.经济日报 3.明报 4.英文虎报 5.信报 6.星岛日报 7.头条日报 8.东方日报 9.am730 10.主场新闻网。

《明报》一直自诩为公信力第一的严肃报纸,因在近年来社会运动报道上的激进立场公信力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独立媒体的后继逐步影响了香港政治舆论场格局,如独立媒体网、辅仁媒体鲜明的右派立场,以及主场新闻网中偏右的政治立场为舆论角力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内地在网络媒体上的影响力一直偏弱,而年轻人则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占中的发生,与网络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四、马云收购南华早报的舆情反应

南华早报在1903年创刊,内容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 过去百年来,南华早报一直是香港、内地以至亚洲最具公信力的报章。《南华早报》主要提供全面的国内国际新闻报道及权威性的商业和金融分析,是东南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纸。

通过网站订阅的读者遍及欧洲和美国。新闻网站报道大中华地区的时事动态,内容包罗万象,全日不停放送详尽独到的新闻报道,深入剖析时局,并且全日定时更新信息内容。网站以收费的形式提供服务,订户人数超过22,000人, 登记用户达700,000人,每月的网页浏览人数高达2,500万。

《南华早报》原,大股东为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家族。2015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南华早报集团达成协议,收购《南华早报》以及南华早报集团旗下的其他媒体资产。

目前,对于这一收购事件,反响较为强烈的是美国媒体和海外媒体,香港本地读者以外籍人士为主,总体来看,香港社会关心度不高。

香港《明报》12月8日称,马云要做传媒大亨,其商业帝国缺少新闻信息平台,收购《南华早报》正好填补不足,可增加集团和个人影响力。香港商业电台报道援引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钥机观点认为,阿里的这次收购可以预期,香港不少媒体均不是由香港人拥有,应关注媒体能否保持本地角度和独立性。香港网络媒体“巴士的报”网11日说,对于部分人担心《南华早报》被收购后变成一份“左报”,蔡崇信肯定地回应:不会。他说,如果做成一看就知道的“传声筒“,它就没有什么人来看,就没有什么价值。香港《信报》认为,香港纸媒的政治影响力正在减弱,不应过度解读马云收购《南华早报》的政治影响。

五、“占中”与香港舆情

“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共持续两个多月。主要是针对即将在香港开展的普选活动而提起来的。普选是《基本法》规定的,《基本法》规定香港民主发展最终可以达到普选的目标,人大常委会规定了普选的时间,可以在2017年实行普选。同时中央也一再强调,支持香港实行普选,普选应该严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来实施。但是香港反对派中的激进分子认为《基本法》和人大的决定违反了所谓国际标准,认为《基本法》所确定的普选方式,限制了他们反对派人物上台的可能,所以他们就要求绕开、或者是抵制《基本法》所规定的普选方式,要求公民提名、公民推荐,或者是政党提名、政党推荐。他们要求撤销人大决定,威胁说,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要占领中环来达到逼迫中央让步的目的。

 “占中”的直接发起者是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系副教授陈健民以及牧师朱曜明,被外界称为“占中三子”。实际组织者是学生领袖黄之锋、罗冠聪等。

参加“占中”的主要是两部分群体,第一部分是很早就开始组织这次活动的反对派,这个群体主要是政治群体,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挑战人大决定的权威,要求特区政府率领香港市民向中央提出新的诉求,要求人大重新做出符合他们期望的决定。第二部分是在人大决定之后,在反对派的鼓动下,青年学生,也包括一些市民,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这些学生很多并不一定清楚基本法的规定和人大决定的来龙去脉,但他们关心香港的发展前途,对香港现实不满,他们有追求普选的朴素愿望,对未来更多一些理想化的色彩。目前,被动员起来的学生和市民成了“占中”主体。

除了以上政治原因外,“占中”的发生还有者复杂多样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香港社会面临着巨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缺乏持久动力,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工作后赚得薪水不足以供楼养家。这些问题在香港社会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导致香港社会有普遍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借普选问题释放出来,尤其是年轻学生,他们希望通过政治普选问题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而另外一个刺激因素则是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影响,台湾学运通过脸书等社交媒体,直接刺激了香港占中运动的发生。就在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之际,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在2014年2月23日宣布,将发动7月1日占领中环,等于比原本“占中”计划提前很多。学联有信心在短期内成立行动组,在各院校动员学生,他们乐观估计,参与占领行动人数至少八千人。学联前秘书长陈树晖不讳言,这是受到台湾鼓舞,台湾学运“证明学生可以带领社会走得更前”。

六、2015年的香港舆情

2015年1122日进行的香港区议会选举是去年违法的“占中“行动,以及今年政改破局之后的首次大规模选举,被广泛认为对香港的政治生态和明年立法会选举都有重要影响。这次选举中,共有867名候选人竞逐363个议席,还有68个议席是无竞争当选。由于香港政党制度比较复杂,各媒体对建制派和“泛民”两大阵营的席位统计数字并不相同。

总体来看,新一届区议会选举,建制及“泛民”阵营有得有失。在建制派方面,民建联赢得最多的119席,席数与上届一样,但两名立法会议员钟树根及葛佩帆连任失败。“泛民”阵营方面,民主党取得43席,比上届多一席,但大佬何俊仁连任失败。民协有18人当选,但大佬冯检基被建制派的“小花”陈颖欣击败。“人民力量”、社民连及激进本土派全军覆没。

 除了传统的两大阵营,还有在“占中”行动后成立的“伞后组织”,共派出约50名所谓的“伞兵”参选,也有人当选。由于对“伞兵”的定义不同,关于“伞兵”当选的席位数有不同

从选举结果看,经历“占中”动乱之后,人们意识到手中一票的重要性,以致今年区议会选举投票率创新高,建制派在大部份具指标性的议席都顺利胜出,传统“泛民”政党因参与“占中”而首尝苦果,多个政治明星“陨落”。

香港《大公报》23日发表社评指出,本次区选已尘埃落定,爱国爱港建制派继续成为区议会架构和地区事务的中坚力量,反映了民心所归和民意所向,求安定、求发展、求和谐始终是民意主流。反对派头面人物何俊仁、冯检基和陈家洛等人的落败,为坊众所弃,是咎由自取,更是抗中乱港、暴力占领和“拉布”恶行不得人心的有力反映。

不过,政治立场亲反对派的香港网络媒体“852邮报”23日撰文分析认为,“伞兵”及“泛民”中青代,还有支持他们的选民,陆续投身参与选举,让“反对派”的票数增加。而且“激进派”票源牢固,稳占全港约一成票源,在明年立法会选举比例代表制的游戏规则下,更有利。

此外, 香港年轻一代的偏激情绪并未改变,并催生不少超越社会及法律所能接受的事件。如香港一小撮激进人士发起的“反水客”行动,包括辱骂路人、拍打和脚踢路人、查看路人携带的物品、阻止公交车正常运作等等,完全滥用表达意见的自由,超越法律容许的底线。

  港媒调查显示,“反水货客”们的暴行遭到香港民众的广泛反对。香港研究协会电话访问1138名成年市民,55%受访者表示对激进示威行动“完全不赞同”或“不大赞同”。香港《东方日报》指出,“真正的‘蝗虫’不是旅客,恰恰是搞事者。”香港主流媒体纷纷自问:“一向文明有序的香港,怎么会堕落到今日地步?”“香港人还是文明守法的吗?”还有舆论指出:“当法治成为笑话,香港不再是香港,七百万人都是输家”。

 如何纠正香港年轻一代的偏激主义,提升其对内地的认同,是今后对港政策的一大课题。

第二部分 澳门传媒与舆情概况

一、社会经济稳定

近年来,澳门经济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20032014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率达12.5%2010年本地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更是高达27.5%201412月,居民各类存款已累积达4767.3亿澳门元。政府盈余多,有条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支出法计算,2014年第四季度,虽然服务出口下降了6.3%,但本地的私人消费开支(增长5.9%)、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增长7.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35.2%)、库存变化(增长10.7%)以及货物出口(增长20.7%)等其他各项本地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皆有不同程度的实质增长,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澳门本地的经济前景较为乐观。此外,2014年澳门宏观经济的其他指标如失业率(1.7%)与对外收支(2,411.6亿澳门元货物及服务贸易盈余)等维持在良好区间。澳门就业人士2014年每月工作收入中位数为13300澳门元,比上年增加1300澳门元(增长10.8%);本地就业居民收入为15000澳门元,与2013年持平。2014年澳门总人口为636200人,较上年增长4.7%,其中170346人为外地雇员。

二、澳门居民来往内地频繁

澳门居民来内地人次为2000万以上,相互交往非常频繁。

图3 2010年至2012年澳门居民赴内地旅客人数

5c4e7534af557.png

三、媒体状况

澳门本地出版的日报现有17种,当中11种以中文刊行,3种以葡萄牙语刊行,3种以英文刊行;不同语种的周报、月刊和季刊等定期刊物有20多种,已登记的刊物实际上大于此数,另外,澳门本土还有不少没有在新闻局登记出版的刊物,这些都是澳门印刷传媒的主体。澳门奉行资讯自由流行政策,刊物进入澳门市场不用经过特别审批,因此,除了本土出版的报纸杂志以外,澳门市面上还可以买到不少在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台湾地区、内地以至世界其他地方出版的报纸杂志,当中以香港报刊在澳门的流通量最大。

广电媒体方面,澳门现有一个由政府持有全部股权的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广视”)。澳广视辖下有一个广播电台和一个广播电视台,两者均设有中葡语两个频道,分类播放两个语种的节目,目前澳广视还在试行高清(High Definition)广播,准备发展多条高清广播电视频道。此外,澳门还有一家私营的有线电视公司和多个私营的卫星电视台,一家私营广播电台——绿村电台。除本土的电台和电视台以外,长期以来,澳门居民均可以收听和收看香港地区电台和电视台的广播节目,近年在澳门的部分地区,居民可以收看到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等的电视节目。

   澳门传媒集团是澳门第一家集电视、报纸、杂志、出版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旗下有电视信号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卫星电视「濠江卫视」,澳门独此一家的晚报--《澳门晚报》,以及专注高端深度报导的《澳门报告》杂志,莲花出版社;是澳门唯一一家能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全媒体平台。

表  主要澳门媒体一览



日报

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正报、现代澳门日报

新华澳报、澳门今日(葡文)、澳门论坛日报(葡文)

句号报(葡文、澳门邮报(英文)、澳门每日时报(英文)

濠江日报、澳门晚报、力报、商业日报Business Daily(英文)

周报

号角报(葡萄牙语)、时事新闻报、澳门体育周报、澳门讯报、澳门脉搏、澳门商报网、澳门早报、车世界澳门捷点资讯、澳门会展经济报、澳门月刊、Macaubusiness商讯、澳门会展(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澳门汇、论尽媒体All   about Macau

广播电视

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绿邨738台有限公司

澳门有线电视、澳亚卫视、澳门莲花卫视  

 

四、澳门对内地的舆情

和香港相比,澳门没有强烈的反内地情绪。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澳门经济稳定,生活水平高,居民不满情绪低;

(二)澳门居民传统上不关心政治,虽然也有反对势力,但总体影响力不大;

(三)政府对媒体影响力大,加之居民接触内地媒体和宣传机会多,已形成和内地一体化的意识;(四)和内地交往的扩大以及来澳门游客的增加,直接对澳门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

 

1.本报告数据来源: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舆情调查系统

2.本报告监测时段: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