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发展,各类新兴媒体拓宽了民众发声的渠道,民众能够从更多角度参与司法、监督司法,而法院网络舆情应对成为当前法院司法宣传工作中最热门、最棘手的一项工作。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今日,每个人都拥有将声音扩散到全网络的空间与权利,迫使于网络舆情浪涌,民众群体心理存在歇斯底里倾向,法院很容易给人造成“沉默等于默认,不说等于有鬼”的印象。那么,法院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应该如何处置?如何与社会民众交流?如何引导网络媒体舆情?如何进行司法宣传?如何应对媒体?


先从舆情环境开始说起。在法院判决当街拍卖,司法权威严重被质疑,社会公众“信访不信法”、“找法院不如找媒体”的恶劣舆论环境中,法院工作人员成为网络舆论场上的特殊人群。“司法公正不一定会成为新闻,但司法不公一定会成为新闻”。“司法不公”的舆情引燃与否并非由法院说得算,而是由目前网络上大部分法律意识不足、依靠道德观臆测法律的网络舆论、以及有心之人推波助澜所判定的。每个人都站在自身权益的角度出发发声,一旦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将事件发泄至网上,很容易造成剧烈的舆论冲突。迫于火爆的舆论压力,法院将会非常难继续正常工作。司法权威若被不理性的民意所取代,那么法治的基础就会被损害。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统计,目前网络上针对法院存在的舆情以负面居多,主要问题集中在社会不公、司法不公、执行不力、司法不廉、作风不佳等方面。目前舆情事件,超过九成都由新媒体与社交平台曝光。在如今舆论态势下,舆情应对一旦有所疏忽,就会造成舆情发酵,甚至激化民众与民众、民众与法院(官员)之间的社会矛盾。尽管现在网络实名制让网络违法犯罪成本大大上升,但仍然无法遏制恶性舆情事件的爆发。法院应当主动出击,适应融入已成为舆论发生主场的网络媒体平台,将之化为宣传法院正能量、提高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平台。


由于法院的主要职责是对案件进行审判维护法律正义,往往会疏忽司法宣传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尤其是地方法院宣传部门对于舆情的处置方法较为浅薄,治标损本,平息舆情后也会再度因为同类舆情而受到损害。一言蔽之,法院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主要存在这三大问题:


一、缺乏舆情危机意识。


舆情应对不是一味“管控”,不是要一遇到负面舆情就删删删;舆情应对也不是像心里鸡汤里讲的那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埋头于本职工作任凭外界议论纷扬。这些都只会招致更严重的舆情后果。


法院更应该秉持司法公正公开,利用严正的案件事实与专业的法律知识第一时间应对舆情,开展公众法律知识讲堂等普及活动,平时做好司法宣传工作,让大众懂法,保持理智看待案件。


二、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


包括部门间信息不够通畅,舆情应对与法院整体工作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宣传部门难以对庞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及时筛选;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预案,在遭遇舆情事件时无法及时快速地应对,错失舆情引导的黄金时间等。


法院应建立部门间情报共享中心,将舆情应对与司法工作有机结合,及时将司法情况客观具体地向社会公布,加强部门工作之间的联系。宣传部门应第一时间将舆情信息提交至司法部门,司法部门与宣传部门结合案件与司法权威,合力制定舆情应对措施,避免上下不通、各说各话。


三、缺乏专业技术支持。


舆情监测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大部分法院目前在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功能较为陈旧,覆盖面不全,数据分析较为简陋,还需要分散人力来协助处理广袤如海的舆情信息,效率极其低下。对此,法院需要及时更换更为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这是硬件要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法院首先应当公正廉洁司法,从源头上扼制舆情危机的苗头,同时深化媒体意识,坚持司法公开。另外,法院更应该加强建设完善宣传部的舆情监测与应对体系,应对法院网络舆情,因为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优秀的舆情监测系统能够不耗费人力,全自动24小时不间断极速扫描囊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QQ等国内外各类全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并第一时间通报法院宣传部门,这将极大提高法院舆情工作的效率。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第一时间为法院全面监测相关案件引发的任何细节网络舆论,能够高速采集国内外网络各大平台所有信息,自动分析舆情走势并生成详尽的报告,省去法院迟滞人力成本,在时效至上的网络社会为法院及时应对舆情提供黄金时间。同时,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全面抓取全国各省市法院舆情动态与社情民意,一旦发现负面舆情,第一时间预警并通知法院,为法院增强民众互动、完善司法体系提供高效的数据资料技术支持。


当今社会,法院网络舆情越来越难被引导。人民法院应当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司法宣传与舆情应对的水平,深化媒体意识,坚持司法廉洁司法公正司法公开,让大众知法懂法、不愚昧用感性裁断法律,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持续维护法律的权威,为中国法治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注:本文的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北鲲舆情监测系统,集监测、预警、分析、报告于一体。
咨询热线:1373988OO12

免费试用